港口经济圈是一种生产布局、资源配置的地域组合形式,是以港口为依托,在城市功能辐射区域内的经济组织实体,进而构成的地域组合模式,是以临港工业为主要支撑的一种生产布局形式。
“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是省委赋予盐城的重大使命和历史担当。“十四五”期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盐城沿海发展需要根据沿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开放价值,探索新的沿海发展战略,形成以盐城港为圆心的“经济圈”,拓宽港口腹地,形成港口与产业匹配联动的新发展模式,打造辐射长三角经济的港口经济圈体系。
抢抓机遇,补齐短板
就地理位置而言,盐城拥有省内最长的海岸线,滩涂、海域面积广阔,风能、光能等资源优势大,港口众多,因此拥有发展港口经济圈的优越区位和基础条件。作为打造向海经济的重要引擎,迫切需要激活港口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发展作用,为提振区域经济作出特殊贡献。
目前,盐城港已建设大丰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响水港区四个沿海港区。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9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4个,已开通至日韩、东南亚以及国内各主要港口航线达28条。截至2020年,盐城港集装箱吞吐量从3.7万标箱增长至27.73万标箱,总吞吐量由1107.8万吨增长至1.2亿吨。2020年港口外贸吞吐量年达0.2亿吨。今年一季度,盐城港货物吞吐量为298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7.5%,集装箱7.1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4.4%。沿海港口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吞吐量急速增长,产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港口经济圈的构建,将增强盐城港口的对外竞争力,有助于盐城进一步以港兴市,提升城市的战略地位。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港口现存的一些短板问题有待突破,如落后周边港口发展、沿海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专业人才匮乏等。
落后于周边港口发展,有待融合发展突破重围。盐城港周边强港众多,其中宁波舟山港是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港口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长江经济带”的南翼“龙眼”,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背靠中国大陆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坐拥“服务世界”的全球视角,260条集装箱航线连接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连云港港作为江苏最大海港、新丝绸之路的起点、苏北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国家多项发展战略布局都将此港纳入其中;南通港处于江、海、河交汇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长江水系中一大重要枢纽,随着通州湾港口群的建设,南通港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核心港口。2020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72亿吨,同比增长4.7%,连续第12年保持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72.2万标箱,同比增长4.3%,位列全球第三;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达3.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91.1万标箱;连云港港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面对宁波舟山港、连云港港、南通港等港口的南北夹击,盐城港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发展,亟需突破重围。
沿海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待创新理念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港口经济圈以港口和港口群为重要节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相关港口产业作为支撑。盐城港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总体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忽略配套服务水平提升。“港产城联动”模式中,港口是龙头,盐城港在发展中过于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心,对于提升服务的重视度还有待提升,从而使得港口生产效率较低,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对产业和城镇发展的支撑力较弱。二是偏向于经济增长,忽略生态保护。港产城联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临港产业。但临港产业大多为重化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污染也带来了威胁。与青岛、宁波等较为发达的港口城市相比,盐城现有的产业结构会弱化对港口和城市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会阻碍港产城的联动发展。三是偏向于规模扩张,忽略发展质量。对于港产城联动发展,盐城稳抓机遇,掀起了面向港口的城镇化建设热潮,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并未得到加强,难以对港口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制约了港产城联动发展与港口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专业人才匮乏,有待改进人才引入政策。在“双循环”大发展格局下,盐城市将持续构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发展格局。为推动盐城沿海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发展转变,实现由点状独立发展到区域联动发展的港产城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支撑港产城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批专业性人才进行支持,而现有的人才队伍中工程技术、会计、经济专业占比80%以上,缺少港口管理、国际贸易、智慧港口等领域专业人才,限制港口、临港产业、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港口经济圈的发展。因此,面对盐城港相对薄弱的发展基础,港口运营、临港产业、工业化与城镇化均急需从外部引进一批有实际管理经验、技术能力强、高学历、年轻的外部人才,改善内部人才结构,为盐城港口的发展和壮大、临港产业的创新转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港口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
提高站位,拉长优势
立足国家新战略发展新格局。目前,盐城构建港口经济圈优势明显。第一,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共同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由三省一市区域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地区。盐城应当抢抓机遇,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提升盐城战略地位。第二,盐城港口向西联通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介于发达的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之间,向南接收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辐射,应强化与淮河流域的联系,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的区位优势,深化盐城港与淮河沿线省、市的合作,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增强盐城港的综合实力。第三,盐城港口资源禀赋,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向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向北融入新亚欧大陆东桥头堡,是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节点。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于经济大循环中建立中日韩小循环,对于拥有国家级中韩产业园的盐城来说,对外开放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同时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机遇推动其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构建港口经济圈,将为畅通经济循环物资运输通道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盐城市的双向开放和区域辐射能力。
把握沿江向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当前全省正在推动重大生产力从沿江向沿海转移,以钢铁产业为例,盐城以沿江向沿海产业转移为着力点,推动各县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依托如宝武、德龙等重大项目,加快配套项目服务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产业集聚度高的世界一流钢铁产业基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盐城沿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在产业。应当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典范”这一战略要求,以长远目光布局沿海产业,创新产业转型,打造独特范例。
满足盐城产业发展需求。盐城市以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LNG等为主导产业,支撑盐城港的发展。钢铁产业,为抢抓产业沿江向沿海转移机遇,依托宝武、联鑫等钢铁重大项目,提升港口航道等级、配套服务水平,加快配套项目服务和钢铁产业链延伸,打造新的钢铁产业大港。新能源产业,盐城港应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强化绿色发展优势,提升战略地位。电子信息产业,盐城电子产业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市场需求较大,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LNG产业,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这一产业充分将绿色低碳意识理念根植于港口发展战略中,进一步促进港口产业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同时,智能航运、5G通信等新技术的深入推广,绿色储能、智慧大数据平台等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为盐城港产业的延伸和创新创造可能。
科学谋定,形成合力
合理规划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盐城港的四个港区存在无序化竞争,力量较为分散,竞争力大于合作力,不仅阻碍各港区自身发展,同时也对盐城港口的对外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盐城港周边强港众多,受宁波舟山港、连云港港、南通港等港口的南北夹击,发展受到制约。为此,一要坚持协调发展。盐城要加强与长三角、淮河流域港口的协同发展,加强港口与临港产业、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盐城港综合实力。二要坚持合理统筹功能布局。要注重盐城港各项规划与产业布局、功能等的有力衔接,做好与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有机统一,避免“一港四区”无序化、同质化竞争。三要坚持错位个性发展。“一港四区”,各港区应严格执行政策要求,明确自身定位,整合各港区的自然资源、行政资源等,带动区域辐射作用。通过借鉴世界港口的成功开发经验,实行地主港开发模式,对内不断拓展长三角市场,对外巩固韩日欧美传统市场,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加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畅通双循环,培育港口新动能。
系统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促进盐城港口经济圈构建。盐城在港产城联动发展方面和宁波、青岛等发达港口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无论是作为重要节点的港口,还是作为依托和支撑的中心城市和相关临港产业,都难以支撑起整个联动发展系统的稳步健康运行,因而亟需对港口、产业和城镇三大子系统进行全面发展。一要进行统筹协调,以联动发展取代独立发展,通过产业和城镇发展进行相应的港口建设,根据港口所拥有的资源和城镇空间资源培育新型产业群,依托港口和产业结构构建城镇化体系,实现三者的良性联动发展态势。二要基于个性化差异原则,研究港、产、城的区域差异,明确定位港口功能、主导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目标。三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发展绿色临港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将港产城联动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四要找准定位,盐城应当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全面推进以基础建设为核心的城镇化体系,充分利用港口丰富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培育临港产业群为着力点,促进港产城有机融合。系统推进港产城融合,需要科学把握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有效平衡质量与规模,打造良性发展新格局。
拓宽引才渠道,全力建设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盐城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沿海发展战略的重要城市,对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众多企业项目的引进落户、开工生产,其人才短缺已成为掣肘因素。因此,引进外部人才不仅能为盐城港口经济发展增加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加强港口内部人才的紧迫感,激发专业潜能。为此,要展开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围绕基层重点紧缺岗位,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通过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等方式,吸引人才主动参与竞争,吸纳优秀人才。二要制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领先企业的广泛联系,通过国内外定向招聘、猎头公司推荐、业内专家提名、引进人才举荐等形式,积极引进,为集港口贸易、工程建设、港口能源、港航物流、金融等领域做贡献。三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聘请优秀行业专家和知名院校教授,通过产学研合作、专家带教等方式为港口经济区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攻关等支持,帮助相关人员提升才能,扩展视野;同时,积极组织专业能力突出或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定期进行培训,提升专业化层次。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应采取不同的引进计划。如港口运营方面的人才,可利用薪职优势,重点引进港口业务欠发达地区的专门人才。港口产业人才,可与高等学校进行联合培养,重点引进本地和中西部地区人才。对于高端人才,既要有优厚,也要有合适工作,赋予相应权限,确保其为盐城港产城联动发展尽全力。
(华体会平台自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