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高地效应加速显现

  • 发布时间:2023-11-29
  • 浏览数:3014

新华网南京11月28日电(记者朱程)24日,在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研究撰写的《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报告正式公布。报告称,得益于“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影响,活力长江成果突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正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起势。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59万亿元,在全国占比46.8%,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占据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全国“半壁江山”的长江经济带,通过上下游协同、左右岸联动,逐步形成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集聚区。

如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正在形成。成渝两地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江苏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一批“链主”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日益完善的产业集群加速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报告指出,长江经济带已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建立了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9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500多家。

人才集聚带来创新火花。报告指出,长江经济带积极探索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对外运输通道上的应用,加速建设智慧港口、上线长江航运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多种价格指数,服务运输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作用。

流动的江水更是成为沟通东西、增进开放的纽带。报道指出,目前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态势加速形成。对内,长江经济带提升了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对外,长江经济带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发挥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作用。2022年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9亿吨,稳居世界内河第一,随着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完善,黄金水道潜能不断释放。

报告认为,作为大规模工业建设的主战场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者,代表着中国大河流域正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卓越示范。

(华体会平台自中国港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