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港口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以打造港口1.0-5.0盐城港范本为例

  • 发布时间:2022-05-30
  • 浏览数:4450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航道是产业升级的生命线、港口是城市能级的晴雨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2021年,中国在全球前10名港口中占据7席,已然成为世界港口大国。然而,我国港口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港口服务质量、要素集聚、智能化应用、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等方面。当前,正处于百年大变局的后疫情时代,港航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各国港口功能逐步升级演化与加速迭代,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以顺应历史前进的潮流。客观并深入理解港口发展历程,充分认识把握港口发展阶段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对提高我国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港口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港口阶段性演进是港口进步的标志,每当世界经济发展出现新的重大转折时,港口都会顺应经济需求实现功能、空间、形态和作用的迭代升级,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引擎。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世界工业发展历程可分为四大阶段。工业1.0:蒸汽机时代,工业2.0:电气化时代,工业3.0:信息化时代,工业4.0:智能化时代。港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体现出发展阶段演进的显著特征。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要求,参照联合国贸发会(UNCTAD)提出的港口代际理论,本文尝试从港口转型升级的视角,结合新时代港口发展的新趋势,从港口功能定位、演进时间、辐射空间、形态和作用四个维度对港口1.0至5.0的概念及发展阶段进行阐释。

(一)港口功能定位

笔者以为,随着港口发展阶段的演进,港口功能定位的重要性不断加深。港口1.0阶段的功能以传统的货物装卸、堆存为主,主要发挥货物集散转运作用,相关增值服务很少,功能定位为货物集散中心。港口2.0阶段在1.0基础上,增加使货物增值的临港物流、多式联运、产业互动、特色口岸等服务功能,集运输、工业、商业活动于一体,功能定位为物流服务中心。港口3.0阶段在2.0基础上,为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航运等发展需要,集装箱运输成为主要标志和载体,港口功能从以运输为主逐渐转型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定位为进出口中心。港口4.0阶段在3.0基础上,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高敏捷性的综合供应链服务,智慧、数字化发展水平跃升,是现代港口发展的高级阶段,功能定位为科技赋能的智能化港口。港口5.0阶段在4.0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理念融入港口建设和运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升级引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提升节能成果应用,功能定位为绿色低碳智慧港口。

(二)港口演进时间

按港口演进时间分析,不同发展阶段所持续的时间长度不一。港口1.0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港口2.0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港口3.0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港口4.0阶段:形成于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主要现代港口由保证经济活动顺畅完成的能力“后勤服务总站”,转向推动经济活动有效运作的“前方总站”;港口5.0阶段:形成于近10年,港口与环境、能源之间的关系引起政府、学界的重视与讨论,现代港口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均会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寻找港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和谐、低碳环保、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三)港口辐射空间

港口辐射空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演进,随着产业链、物流链、供应链的不断发展,辐射半径也在不断扩大,持续降低物流成本指数,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变化。港口1.0阶段仅辐射至港区,一般在15-30公里区间范围内,属地方性港口;港口2.0阶段可辐射至临港区域及所在城市,一般在100公里范围内,属地区性港口;港口3.0阶段可通过多式联运跨区域辐射至腹地纵深地区,一般在300公里范围以外,属区域性港口,如东部沿海港口通过“江海联运”“河海联运”等辐射至中西部区域;港口4.0阶段可在国内实现枢纽式网络化辐射,属全国性港口,如全国范围内的优势货种均集中到沿海主要港口;港口5.0阶段不再受空间限制,成为全球性港口,实现全球一体化的辐射网络。正如习总书记2021年11月4日向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致贺信中指出:港口航运业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为全球抗击疫情、促进贸易复苏、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全力恢复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四)港口形态特征及作用

港口形态特征及发挥的作用随着发展阶段演进而不断多元化。港口1.0阶段货物集散中心的主要特征:通常与港区外运输、贸易相隔绝;主要将货物通过船舶运往陆地;管理系统较为独立;港际之间互不往来。

港口2.0阶段物流中心的主要特征:为港口使用者提供工商服务;工业设施设在港区内;与运输、贸易业主保持稳定关系;形成“港产城”联动雏形;与当地产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港口3.0阶段进出口中心的主要特征:参与全球航运供应链;国际航线加密,国际货物运输份额扩大;通过整合,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完整物流链,保证产业链和物流链有机结合,开始出现以物流服务供应链方式融入产品供应链的趋势。

港口4.0阶段智能化港口的主要特征:高度数字化,实现在港口服务供应链上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物联网的全覆盖、货物的智能化;高度自动化,包括自动化码头、智慧航道、集装箱无人驾驶集卡系统等;港航联盟形成,港口服务柔性化、定制化和精益化。

港口5.0阶段绿色低碳智慧港口的主要特征:港口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探索港口低碳、零碳排放发展模式;节能减排,增长方式优化,绿色能源广泛应用,规模效应显著;环境健康、生态良好,“港区一人一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港口阶段发展趋势

港口不仅是河、江、海运和陆运的交接点,又是工农业产品、商贸流通、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交汇点,更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的重要枢纽。由于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驱动,港口从1.0阶段转型升级到5.0阶段,正体现了从货物集散中心向智能化港口、低碳智慧港口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

(一)港口竞争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变为综合竞争、错位竞争,更注重创新能力、物流服务能力、航运服务能力,与周边港口合作及资源整合的能力。

(二)港口发展模式以港口为核心向上下游不断延伸,突出港口装卸、仓储、保税、贸易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与此同时,港口与城市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港产城融合发展迅速。

(三)港口通过供应链的延伸,港口联盟的组建,从属地性质企业成长为区域型或者流域型企业,沿海港口在内陆省份建立无水港成为趋势。

(四)智慧港口代表着未来港口的发展方向,孕育着新的发展机会,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共识,目前世界先进的港口都已经开始以数字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的新一代智慧港口的转变。

(五)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港口提速绿色发展,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体系,打造绿色港口标杆,创建低碳、零碳智慧港口,以交通能耗排放做“减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做“加法”。


三、盐城港跨越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阶段化推进路径

盐城港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级战略交汇点,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出海门户,北上连通环渤海,南下融入长三角,东进对接东北亚,西拓联动中西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互联互通,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节点,正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智慧、平安、美丽的沿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一带一圈”重要节点枢纽港,争创世界一流港口。

按照港口发展阶段特征,目前盐城港正处于2.0向4.0阶段演进的转型期。“十四五”时期是盐城港紧抓战略机遇,把握港口发展阶段规律,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期。为此,盐城港集团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盐城港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盐城港集团“十四五”农牧林产业特色港发展规划》《盐城港集团“十四五”智慧港口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盐城港集团“十四五”绿色生态港发展规划》等12项专项发展规划,聚焦港口特色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力求实现重点突破、后发先至、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向港口5.0阶段全面升级。

(一)立足错位优势,打造特色港口。盐城港是盐城市的战略资源,肩负着“架起盐城走向世界海上大通道”的时代使命,拥有沿海四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内河两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承担着服务全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融入双循环的功能,在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新征程中处于先行军的位置。因此,盐城港集团将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推进港口发展不断向更高阶段升级,以补齐在全国沿海港口发展中的短板。

打造全国唯一的河海联运特色港口。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新出台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盐城港打造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畅通面向淮河中上游地区的河海联动大通道。目前,盐城市共有内河航道287条,总里程达4344公里,是华东地区拥有航道里程最长的地级市。“十四五”期间,淮河入海水道通航工程将全面完成,盐城港“10+2”内河港口规划也将全面落地,从而真正实现内河港口网络化、河海联运一体化,成为区域节点枢纽。

打造全球领先的风电装备产业特色港。盐城海岸线526公里,独特的海域水文条件是天然的沿海风电场建设基地,截至2021年底装机总容量达800万千瓦,到“十四五”末将达到2000万千瓦。盐城沿海也是国家研究深海、远海风电的示范场建设区域,未来前景广阔。盐城港依托沿海丰富的风电资源,加快建设专用航道、重件码头和运维基地,积极参与风电全产业链投资运营,打造全球领先的风电装备产业特色港。

打造全国沿海农牧林产品进出口第一港。立足盐城农业第一大市的良好基础,在北方港口主打能源、南方港口主打制造业的夹缝中瞄准农牧林货种。充分发挥进口粮食指定口岸,进口粮食“海进江”减载口岸,进境水果、肉类指定口岸,粮食保税仓、活牛隔离场、进口木材熏蒸中心、二十万吨白糖产能集聚等优势,招引央企进驻,至“十四五”期末年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形成大宗粮食交割基地,打造全国沿海农牧林产品进出口第一港。

(二)深化“港产城”联动,服务区域发展。坚持“港口、港航、港产、港城”联动发展,按照“算帐式揽货、定制化服务、分星级定价、一季一走访、修正式创新、争效益共赢”的要求,改变港口1.0、2.0阶段原始装卸和物流的运营方式,连通线上线下,打通上游下游,服务前端后端,充分培植市场核心竞争力,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充分赋能,充分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物流成本。

从规划着手,一体化布局港航资源。按照内河航道、疏港航道和沿海深水航道“三位一体”思路,编制全市河海联运港口布局规划、沿海四个港区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实施港口周界封闭管理。抓住港口岸线优先满足公用码头使用的先机,统筹市域岸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从服务着手,为产业崛起提供强大支撑。聚焦盐城市四大主导产业,围绕23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主动服务100家重点企业和外资外贸企业,走访全市3000多家规上企业,组织超百人分12个团队奔赴淮河流域29个市县发起“百团大战”,为承载长三角产业转移蓄力,为实现中西部产业互联赋能。在此基础上,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两大战略空间发展需求,做到“以港引产、以港促产、以港兴产”。

从仓储着手,着力汇聚“港产城”物流资源。构建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统筹整合盐城沿海优质的物流资源,争创国家5A级物流企业,打造河海联运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充分利用黄海新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的物流仓储资源禀赋,探索开发保姆式仓储物流地产,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工业厂房,围绕仓储、物流、贸易支点,为港产、港城做好服务,发挥现有物流资源最大效益。

(三)拓展供应链功能,融合港航联盟。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加速,港口逐渐成为国际进出口中心(3.0港口),单港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也成为以供应链集群和港口联盟为主的竞争。盐城港集团按照国际进出口港的标准,充分发挥节点功能,保证产业链和物流链良性耦合,提升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RCEP、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叠加战略机遇下,强化战略联盟,加入世界航运网,力争全面跃入3.0以上阶段港口。

积极拓展供应链业务。依托特色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资源优势,创新供应链服务,集中发展粮食、煤炭、矿石、木材等大宗散杂货的全流程控货贸易,积极申报海关保税仓库及农产品期货交割库资质,打造千万吨级粮食加工全产业链基地。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利用数据构建信用体系,充分对接客户需求,依托风电企业快速形成风电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系统,着力发展风电场开发、装备制造、装配、运维等风电产业链金融衍生服务;依托农产品、能源、木片等贸易业务,探索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

推动成立淮河港口联盟。充分发挥淮河出海门户港区位优势,积极向淮河、大运河上游挺进,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向西至宿迁、蚌埠、周口、郑州,一方面投资淮河流域主要航道沿线重要内河港、无水港;一方面探索在盐城港口设置中西部城市专用码头,吸引内陆资本参股、控股乃至冠名专用,通过双向互动,培植内陆“无水港”,打造内陆地区与盐城贯通联动的“金腰带”。抓住滨海港铁路支线通车的契机,组织第一辆中欧班列货车,连通新长铁路、徐州、陇海铁路、郑州、兰州、新疆,从喀什、霍尔果斯进入欧洲。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通榆河主航道作用,沿长江向东到太仓,向西到重庆,重点推动沿大运河向南进入长江流域东西沿线的战略合作。

开拓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港口合作。主攻沿海,加强与上海、青岛和辽宁等国内主要港口合作,成为国际枢纽大港辐射远洋的喂给港;着力内陆,主动对接中西部,推动公铁水海多式联运,把出海口搬到淮河流域城市家门口,多渠道培植沿线喂给港;探索近洋,抢抓RCEP签署机遇,开辟至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打造沿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一带一圈”节点枢纽港。

(四)坚持科技赋能,推进智能化港口建设。盐城港坚持“创新不可能在面上全面铺开,而应该是在点上求突破”的工作思路,精准找定创新课题,加快推进创新团队组建步伐,加大在集装箱码头堆场自动化、风电装备装卸能级提升、散装码头及堆场改造设备优化、强弱电智能化升级、供应链金融及数字化等领域,由点到面深入思考科技创新运作机制和模式,稳步推进向智能化港口(4.0港口)升级。

实施港口“新基建”工程。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等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一体化建设调度中心、监控中心、应急处置中心、大数据及电子口岸平台等“三中心一平台”,配合交通、海关、口岸、边防检查等有关部门,逐步构建网络基础设施平台、港口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港口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面向社会的电子商务平台,完善感知航道等智慧基础设施和监测设施设备布局。

推进港口智慧高效管控和运营。通过集团港口调度指挥中心系统、码头生产系统整合,实现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即时应急处置,港口作业协调、信息共享和生产动态监控。通过航道监控、船舶定位、GI S 电子地图、AdHoc自组网等技术,提升港口运营能级;通过电子标签、视频设备、手持终端获取业务基础数据,实现实时准确的生产调度指挥和协调、货物信息处理、设备维修预警、安防监控。在此基础上创建港口一体化生产操作平台,建设一体化通用码头、集装箱码头、液体散货码头生产操作系统,建设一体化散货码头MES、APS系统,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智能化水平。

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协同河海联运。加快推进河海联运智能调度平台建设,加快二维码溯源等技术在粮食、木材、新能源等重点物流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探索推进水运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研究整合港口、航运、铁路和公路资源,建设河海联运一体化平台、统一联合受理平台,推进河海联运工艺创新,降低综合装卸成本,提高港口智能化生产水平。坚持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升:一是“可达”,建立港口之间的战略协作,优化内陆多式联运运输网络,吸引终端货主;二是“可知”,建立港口社区系统,汇聚各物流参与方的业务需求,通过便捷、透明的信息化平台留住终端货主;三是“增值”,增强物流交易服务创新,利用数据信息为用户增值、提高服务体验。

打造智能化港口示范工程。先行在相关港区建设智能化港口应用示范区,依托集装箱业务,进行智能化港口示范工程建设。培育推广港口工程BIM集成式设计施工、个性化定制服务、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示范港口在实现内部有效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能力提升:一是运营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提高资产设备利用率,降低人工强度,保证安全生产和服务水平的稳定性;二是信息集中化可视化,实时追踪车辆、船舶、设备、人的工作情况,分析瓶颈和安全防护,优化资源分配。

(五)坚持低碳发展,推进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交通运输领域占碳排放量总量近10%,是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点关注领域之一。盐城港将积极探索港口低碳、零碳排放发展模式,将港区资源与电力能源产业链结合,以光伏和风电为发力点,在行业内率先建成行业内“零碳示范港区”(5.0港口)。

重抓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建设。推动港口岸电全覆盖,完善岸电标准规范和供应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港区充换电服务体系,包括重型设备换电站、集中充电站、公共场所分散式充电设施、交换电服务平台设施。科学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供电设施”建设,推广码头新能源运输车辆,提高室外绿色照明灯具应用比例,建设智慧路灯及其管理系统,全港绿色能源使用占比超50%;建设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全面服务沿海新能源产业。

全方位美化提升港区环境。推进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工程相融合,实施靠岸船舶先清垃圾后卸货制度,实现防风抑尘等环保设施全覆盖。围绕“八化”全方位提升港口装卸区、仓储物流区的环境水平,做到绿化、亮化、美化、道路黑色化、交通标志标识标准化、供排水设施网络化、垃圾粉尘控制规范化、码头航道等级化。增加生态碳汇,综合利用港区岸线和土地资源,增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打造盐城港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不断提升绿色零碳化水平。结合所辖各港区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效利用港区办公楼顶、仓库顶棚、围墙等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因地制宜,利用海港各港区空间和自然资源建设风力发电系统,采取“一港一策、量身定制”方式高效建设绿色港口示范区,力争满足港口生产的全部用能需求,借助自动化流程、能源结构优化、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水平提升,每年大幅减少碳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争取成为省内第一家“近零碳港口”,“十四五”期末建成行业内“零碳港口示范港区”(5.0港口),逐步向全国乃至全球港口推广 。

(作者:华体会平台(中国)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周正雄)

来源:《中国港口》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