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大港”跃升“世界强港”!上海港全球排名站稳前三!

  • 发布时间:2022-09-21
  • 浏览数:3248

上海港是全球第一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的港口,纪录保持至今仍是全球唯一。此外,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连续三年站稳前三。

8月23日,上海发放首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地方牌照,补强国际港口配套服务功能。同天晚间,洋山深水港首次为全球最大型2.3万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加注液化天然气(LNG)燃料,标志着上海港LNG燃料加注服务能级跃升。

这两件事背后逻辑相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站在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新起点上,建设者们不断对标世界一流,持续在制度上突破创新,提升上海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能级。

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实现十二连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三位。

回首十余年前,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7万标箱,首次问鼎世界第一,但彼时,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上,上海港与世界一流港口仍有不小差距。

正是这份清醒,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在过去十余年里齐头并进,上海港也展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从“东方大港”蜕变为“世界强港”。

扩大领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到,202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目标达到4700万标箱以上。

然而2021年,当全球港口在疫情造成的“世纪拥堵”中裹足不前时,上海港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这一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万标箱,同比增长8.1%,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前完成四年后的目标。

从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箱,到2017年首破4000万标箱,再到如今接近5000万关口,上海港步步走在世界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上海自身的努力。十年间,上海港通过优化布局、增加设备、调整码头功能结构、提高作业效率来挖掘潜能,一次次突破自我、突破极限。这种拼劲和韧劲在今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微降。但就在今年7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0余万箱,创历史同期新高的同时,也一举扭转乾坤,助力全港1至7月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正增长。

今年下半年,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将正式投用,罗泾港区改造和小洋山北侧工程也计划开工。一招招“先手棋”无疑又为上海港未来箱量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

引领变革

2018年4月,外高桥港区码头附近,许多快递小哥竟不约而同打算改行。长期以来,他们骑着电瓶车,专门为集卡司机们递送、转交单据。但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发现,这门生意前景堪忧了。

同年3月,上港集团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并于当年11月起,在上海港全面推行。很快,所有单证陆续电子化,到2019年年底,上海港率先实现港口业务“全程无纸化”,同时各项业务也陆续改为线上申办。通关时间从几天压缩至几小时,各方付出的资金成本也不断降低。

过去十年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无疑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诞生。

2017年12月10日,洋山四期正式开港试运营。这是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全球一次性建成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开港五年来,洋山四期这颗“中国芯”不断“成长”,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屡创新纪录。而上海港也成为全球码头智能化革命的引领者,实现由“大”到“强”的蜕变,相关成果在14个国内外码头中得到应用。

影响世界

2014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发布,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七。但在后续的报告中,上海从2015年的第六名,到2017年的第五名、2018年的第四名,再到2020年首次挤进前三。

到了202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连续三年站稳前三,并且与前两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在上海齐聚、上海航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日益显现。

2021年,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北外滩召开,全球行业精英齐聚上海,共商未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让上海有了一个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高峰论坛,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用几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全球航运界的“达沃斯”论坛。

很快,第二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也将在金秋时节召开,届时,上海将又一次汇聚全球智慧,集聚全球资源,引领全球航运业凝聚共识、携手发展。